单片机解密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又爆发
人形机器人概念全线爆发,金道科技20cm涨停,秦川机床、慈星股份、微光股份等封板,新时达、华中数控、集智股份、贝斯特等纷纷跟涨。
现在的机器人赛道,已经越来越挤了。
华为很早之前就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机器人爆火春晚,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目光也已经锁定。
从波士顿动力到本田,再到OpenAI、微软,随着生成式AI时代的到来,一场关于机器人的新角逐,就这样开始了。
机器人由运动模块、传感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三个关键技术模块组成。对于一般的传统机器人来说,只需要其中一种技术往往就能具备使用价值。比如,工业机器人主要侧重于运动控制技术,扫地机器人则侧重于导航传感技术。
人形机器人则不然,它必须在应用场景上具备通用性,而不是特定场景下的单一任务。这样一来就复杂多了,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和融合,需要对更大的数据集建模,也需要对语言和指令有更强大的理解力。但在此之前,AI数据和模型基本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且迭代速度很慢,成本迟迟降不下来。
大模型的普及极大改变了这一现状。
模型的参数量级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亿到百万亿量级的跨越。随之而来的是,大模型正在从文本、语音、视觉等单一模态大模型向多种模态融合的通用AI方向发展。由此便可将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直接结合,全面提升机器人的能力值。
2023年4月,AI公司Levatas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将ChatGPT和谷歌的语音合成技术接入Spot机器狗,成功实现与人类的交互。
底层技术的高速进化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全球主要科技大厂基本都在做尝试和准备。但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能力范围仍相对有限,且缺乏替代效益。
比如,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完全替代现有人力日常服务的功能;商业导览接待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只能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不能对客户所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解答。
基于此,缺乏刚性替代的人形机器人对于C端消费者仍没有太大吸引力。
从参与者的产品定位中也可以看出,当下主要发力的点还是在B端场景中进行探索。比如,Tesla bot首批量产机器人大概率将投向超级工厂;优必选的工作重心也是与企业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相关工业场景中的应用。
其次,很多基础技术的短板仍没有补齐,比如机器人的电池需要支持长达20小时的连续续航,但现在大部分人形机器人连续工作时间都在2小时以内;再比如成本,现在动不动就几万美金,这个价格显然无法大面积普及,未来制造成本每年要降低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