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解密Momenta的短期胜利和长期战役
中国科技领域有个惯例,当某个赛道全面进入洗牌期时,常常会有大佬公开进行预言,“未来N年内,只会有最多N个玩家存活”。
这是对自身企业的一种“居安思危”的鞭策,更是一种充分的自信——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几个最终成功“吃鸡”的玩家之中,必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例如2015年时,余承东认为未来3-5年内,只有2-3家手机厂商能够存活。在汽车领域,何小鹏也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最终存活的可能在7家以内。
前不久,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在采访中表示,智驾行业已进入“大逃杀”时刻,2026年就会分出胜负,未来中国智驾公司只会剩下3家。
从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来看,Momenta目前确实处于不错的身位。目前国内仅有华为、Momenta、百度Apollo、元戎启行四家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量产,实现了“一段式端到端”量产的则只有华为和Momenta——这一被视作“更接近人类驾驶思维”的前沿技术,可减少数据处理延迟,更好地处理复杂场景,是当下各家车企重点发力的方向。
而随着今年各大车企智驾成果的“井喷式”爆发,其背后的第三方智驾公司也逐步浮出水面,其中“刷脸”最多的正是Momenta,包括与比亚迪合作开发天神之眼A/B,以及助力广汽丰田铂智3X成为首个实现“全场景无图智驾领航”的合资车型。
事实上,闷声干大事的Momenta此前就已是智驾领域的“隐形王者”。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Momenta在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60%,以“断崖式”优势位居市场首位,而华为HI模式占比近30%,其他公司总共占比约10%。
这或许得益于Momenta在技术路线布局上与其他对手的差异化,坚持L2和L4“两条腿并行”的Momenta,更早也更多地积累起民用车智驾量产经验,这成为其能够连续拿下合资车企合作订单的一大关键。
在比亚迪的强劲“东风”下,同时伴随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等更多量产车型的陆续落地,Momenta的份额将在今年迎来新的爆发。
这家公司的“另类”之处还有很多,例如相比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地平线、黑芝麻等公司,作为头部阵营的Momenta至今还未完成IPO,尽管最近的一笔融资已经要追溯到2021年的C+轮——在争先恐后的智驾公司上市浪潮中,不急于搭赶“末班车”的Momenta可能并没有那么缺钱。曹旭东此前曾在采访中表示,每年百亿级的研发投入,大部分都来自收入。
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智驾公司与车企之间的合作是一场危机四伏的博弈,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无论是话语权和利益层面的反复拉扯,还是面对车企智驾自研以及对手们的冲击,Momenta的处境都好似“钢丝上跳舞”。
综合来看,Momenta正在收获一场属于务实主义者的“短期胜利”,但其“长期战役”还笼罩着重重迷雾。根本原因是Momenta尚未建立起足够宽的“护城河”,相比地平线,Momenta在“软硬一体化”布局和成果上还有较大差距,而相比华为,Momenta又缺乏足够稳定庞大的生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