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密解AI争夺战迎来“新赛点”
AI行业正站在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OpenAI CEO Sam Altman曾预言:“2025年将是AI技术落地的关键年。”这一观点正在被现实迅速验证。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领域融资总额1100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全年共发生696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1052.51亿元,其中,AI行业应用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融资事件297起,融资总额为516.45亿元。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OpenAI发布的ChatGPT-5再次刷新了人们对AI认知能力的想象,而百度文心大模型的升级及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则标志着中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快速追赶。这些事件不仅推动了技术的飞速进步,也让市场对AI的商业化落地充满期待。
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有望迎来行业应用大爆发。据Precedence 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同比增长38%。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7000亿元,其中,北美和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参与者。行业大模型仍将成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热点。
然而,在这场技术狂飙中,一个问题逐渐浮现: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持续发展,相关供应链的重要性也在凸显,在这场涉及到最前沿的技术变革中,国产供应链又会涌现出哪些新的明星企业呢?谁将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01
从算法到应用
AI创新的三大核心赛道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得弄清楚AI产业链。
AI产业链由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大部分紧密构成,每一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础层是AI的基石,涵盖了算力与硬件。关键组件包括NVIDIA、华为、寒武纪、AMD、Google等公司的训练与推理芯片,以及AWS、Azure、Google Cloud、阿里云等提供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同时,AI存储与网络技术如英伟达的NVLink、InfiniBand等也在不断进步。当前,AI计算需求激增,算力成为竞争焦点,国产AI芯片如华为昇腾等正在崛起,云计算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
技术层决定了AI的能力和性能,主要涉及机器学习算法、AI框架和大模型。TensorFlow、PyTorch、PaddlePaddle等是主流AI框架,而GPT-4、Gemini、Claude、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领跑市场。同时,开源模型如Llama等迅速崛起,垂直大模型也在医疗、金融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应用层是AI赋能产业的阶段,AI技术在自动驾驶、医疗、金融、内容创作等领域加速应用。同时,AI也在赋能企业办公,如微软的Copilot等得到广泛推广。此外,AI与机器人的结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如Tesla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等未来可能改变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