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破解AI大模型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融合舞蹈《秧 BOT》中亮相央视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一波机器人的卓越性能。
而此前,宇树科技早已凭借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的积累,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4年其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占率超60%。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继续迎来了一波热潮,除了宇树,众多企业纷纷入局。智元的产品也进入工业实训阶段,蚂蚁集团、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则通过自研或投资加速布局,争夺这一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
比如3月26日,魔法原子在 「原子双生」2025 场景战略发布会上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小麦和四足机器人,并首次推出端到端“原子万象大模型”。据了解,小麦从经典控制路线发展到强化学习、模仿学习技术路线,运动能力提升,能适应马路、草地等多种复杂环境,行走姿态接近人类。
目前小麦已进入合作伙伴工厂,承担零部件上下料、物料搬运、产品检测等工作,优化技术后,在高速数字马达上下料工序中的成功率和效率大幅提高。
魔法原子还宣布,启动“千景共创计划”,将围绕人形机器人落地,拓展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透露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预计今年将有4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
国外的科技企业也在“放大招”。3月21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生产 5000 台,已订购 1 万至 1.2 万台组件,目标 2026 年产量达 5 万台。
马斯克预测,产量达到100万台时,Optimus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这将极大推动其商业化应用。他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远超汽车市场。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40亿美元,超越汽车、3C等传统行业,成为新的产业风口。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 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国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4.71 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1192.46亿元。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而AI大模型的快速进步正推动其加速商业化。但就目前来看,整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短期内仍面临成本、场景适配、技术成熟度等挑战。比如宇树科技售价65万元的H1机器人预售火爆,但交付周期较长,应用场景仍然有限,暴露出产能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
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25年后的五年将是行业的“爬坡期”,真正的规模化爆发或需等到2030年后,技术才能成熟、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才能迎来大规模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