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是噱头,还是未来IC解密
低空经济的概念在2025年可谓是非常火热,IC解密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作为以低空空域(通常指地面以上1000米以下的空域)为载体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利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轻型运动航空器等航空器,结合智能化基础设施和多样化应用场景,构建起涵盖物流运输、载人交通、应急救援、农业植保、文旅观光等领域的立体化产业生态。2024年被业界视为低空经济的启动元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和技术创新的加速突破,这一领域是否正从概念阶段迈向规模化落地?低空经济,是噱头,还是未来?
政策催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政策引导下的低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初,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2个发布了《行动方案》,明确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核心企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如广东省提出到2026年实现3000亿元产业规模,并规划1 300个起降场。这些政策不仅量化了发展目标,还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推动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以海南省为例,其对航空器试飞基地按总投资20%给予补贴,单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湖南省对eVTOL商业化航线运营提供1000元/小时的补贴,对无人机物流航线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重点省级行政区《行动方案》规划
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前期投入风险,IC解密还通过精准的补贴方向引导产业向如航空器取证、通导监技术研发、低空管服平台建设等高附加值领域倾斜。从政策分类看,地方政府的发力路径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行动方案》绘制产业蓝图,二是通过《若干措施》提供资金支持。这种“规划+资金”的双轨模式,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又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加速技术转化。
技术驱动低空经济快速突破?
技术是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产业的技术焦点集中在航空器研发、通导监技术(通信、导航、监视)和低空智能管理系统三大领域。
在航空器方面,以eVTOL为代表的新型载人飞行器正成为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亿航的EH216-S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架集齐生产许可证(PC)、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的eVTOL,仅需获得运营合格证(OC)即可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其采用共8个轴多达16个旋翼的设计,单次飞行的最长里程为空中直线30公里,可应用于城市短途通勤和景区观光等场景;峰飞航空的V2000CG货运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2吨,适用航程200公里,主要用于低空物流、紧急物资运输和应急救援等场景。
通导监技术的成熟则是低空安全运营的基石。目前,5G-A(5G Advanced)通信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低空空域的感知能力。深圳市计划在3年内建设8000个5G-A基站和500个通感一体化基站,通过高频段信号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厘米级定位;南京市推出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1.0版本,支持企业在线申报航线与飞行计划,未来还将集成设备身份识别、飞行轨迹秒级管理等功能,目标实现同期服务不低于5万架次。中国低空经济联盟也在2025年2月14日发起的“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项目,旨在解决各地空管平台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等问题,为尽快实现全国各地低空交通网络指挥平台和地面若干飞行服务设施标准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技术的落地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部署,还依赖算法优化与数据融合。长春市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紫东长空”行业大模型,通过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技术,为低空飞行提供智能化的空域管理方案。
低空智能管理系统的创新则进一步释放了应用潜力。IC解密深圳市正在建设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一期投资达5.18亿元,涵盖操作系统开发、多信道通信链路融合和实验设施建设,这些系统的搭建不仅提升了低空运营的效率,还为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安全屏障。顺丰丰翼的“空地协同”智慧物流中心,依托自动化起降平台和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了日均2000件快递的无人机配送,跨城时效缩短至3小时。技术的持续迭代正在打破低空经济的规模化瓶颈,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延长了飞行器的续航时间,轻量化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则让航线规划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