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欧洲布局加速芯片复制
中国企业大约占展商五分之一。芯片复制值得注意的是,中企在巴黎没有像国内车展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转而以“尊重百年老店”的温暖姿态和稳扎稳打的战略进行推演。其背后的利好因素在于:一方面,竞争对手对中国技术水平有了全新的认知与诚心合作的意向;另一方面,欧洲市场潜在客户对中国汽车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
伴随着海外评估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中国科技研发给予肯定和褒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舆情和行业态度。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被外媒广泛报道,该研究报告称,在其分析的64项核心技术中,中国在57项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包括量子传感器、电池、电动汽车和先进机器人技术。而据该机构预测,中国将在本世纪主导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经济,而新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将是主导力量。
后者反响更大的事件则是关于“三分之二德国人愿意购买中国车”的一项调查结果被德国网络媒体大量传播。据了解,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 的市场和民意研究部门在今年7月曾对1079名主要居住地在德国的成年驾驶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74%的30-39岁年轻人和72%的18-29岁年轻人可以设想购买中国制造商的汽车。这项调查还显示,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 高达80%的受访者计划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甚至按照细分市场研究发现,即使在忠诚度最高的豪华车驾驶者当中,也有60%不排斥未来购买中国汽车。
▍中国汽车竞争优势无法回避
另外,有83%的被调查者表示,芯片复制购买中国品牌汽车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优惠,其次是技术创新(55%)以及设计具有吸引力(37%)。而欧洲用户最关心的产品质量问题,全德汽车俱乐部技术总裁舒尔茨也解释称:“我们的测试表明中国制造商在最近几年已经迎头赶上,其产品现在已经可以与其他全球知名品牌并驾齐驱。”据他介绍,全德汽车俱乐部和欧洲新车测试机构已经进行过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国汽车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在许多测试类别中的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欧盟ENCAP碰撞测试中,除两款车型外,所有车型均获“五星安全认证”;在安全性能领域,特别是汽车车身动态稳定系统(ESP)正常功能的转弯测试中,候选测试车型没有表现出任何弱点。而许多欧洲制造商生产的汽车却被记录到较差的成绩。在接受采访时,一些全德汽车俱乐部的专家们还肯定了大部分中国生产车辆的用料水平、车身和内饰工艺都很专业。
当然,这些测试和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中企关注的负面意见。比如在调查结果中不愿接受中国汽车的被提及因素包括:对中国汽车的一般性保留意见(54%)、维修和经销网络覆盖面太窄(40%)、担心质量(39%)和隐私数据保护(26%)等。全德汽车俱乐部还补充道:“由于维修和经销网络覆盖面依然较窄,特别是对于新的、较小的品牌而言,未来的备件供应明显存在不确定性。”